——2018年国际图联大赛主题回顾————
今年风景园林学生竞赛的主题是“弹性景观”。
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一直影响着世界各大洲的城市。然而,在过去十年或更长时间里,由于极端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这些力量对城市的破坏更为深刻。从洪水、地震、台风和飓风、极端干旱甚至地面沉降,这些灾难性事件使许多城市陷入混乱,摧毁了社区,并失去了许多生命。
除自然灾害外,还要认识到快速城市化的风险,如森林砍伐、大规模住房和工业发展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资源损失和质量、疾病的潜在传播、不健康的环境、生态失衡、经济和社会不稳定。
“复原力景观”的主题可以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复原力和/或通过探索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来解释。
邀请学生通过探索可以解释的方式来解决“弹性景观”的主题,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通过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复原力的预防性、预期性、缓解性和适应性设计解决方案或建议。
学生设计可能适用于他们熟悉的特定景观地点和挑战,或适用于原型景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的背景、地点和规模。
- - 关于作者 - -
周超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建筑学硕士
荣获2017chsla研究生组一等奖
竹园比赛官方代表
李爽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
荣获2016年元野杯本科组一等奖
2017chsla研究生组一等奖
竹园比赛官方代表
王宏达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硕士
荣获竹园大赛官方代表
赵克骥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
荣获ILIA 2017第七届艾敬奖研究生组金奖
北京林业大学竹园比赛官方代表
王亚迪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
荣获2017chsla研究生组一等奖
竹园比赛官方代表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中国山西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们主要关注当地的干旱和缺水,而忽略了洪水的风险,当干旱的土地遇到集中降雨时,包括古长城遗址在内的农田和村庄都消失了。会被严重侵蚀。干旱的气候、集中的降雨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洪水与干旱的冲突让我们想起了《冰与火之歌》的主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解决场地的冲突,谱写一首生态之歌。
在极端旱涝气候的背景下,为解决集中降雨影响局部地区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三个对策:引导雨水、储存雨水和利用雨水。创新之处在于:
(1)降雨期间,雨水通过地表径流流入设计路径,流经生态雨水收集地形,减缓了径流,减弱了土壤的侵蚀,防止了水土流失。此外,我们使用自愈混凝土来处理裂缝并防止对长城的进一步破坏。
(2)低洼地区蓄水。雨水按照设计路线引入预先设计的生态水库,水池周围的植物有效减缓了雨水的蒸发。
(3)干旱期间,收集的雨水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雨水得到有效利用。
通过雨水的传导、储存和回用,最终会给当地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问题提出————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也可能发生洪水,气候变化不仅加剧了干旱和水安全问题,而且增加了洪水的风险,以及世界各地洪水点和干旱地区的分布。
然而,由于半干旱地区对洪水风险的认识不足,规划者主要关注干旱和有限的水资源。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发展中国家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复原力,并通过当地的规划实践和文化来落实这一理念。
首先,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展示洪水点分布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布,以及不同类型地区的降雨量和洪水的破坏力。得出的结论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东南部、伊朗和埃及北部是面临干旱和洪水的主要地区,而干旱、半干旱和超干旱地区虽然降雨量少,但受洪水破坏的风险更大。
————选址分析地点————
该场地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600多年前,一座古老的长城从这里穿过。大同气候干燥,雨量少但集中。强降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主要表现在长城被毁和生态环境恶化。
- - 数据分析 - -
首先分析了该地区的行业分布和年龄分布。可以看到,该地区53%为成年人,28%为老人,19%为儿童,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农业,占比48%,其次是畜牧业,占比30%,旅游业占比最低的行业分别为 15% 和 9%。
气候变化方面,降雨量逐年减少,从1999年的最大700mm下降到现在的300mm,最高气温逐年上升,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4.5℃。
从GDP和年龄分布来看,大同的老龄化在逐年增加,经济效益越来越低。
————当前问题————
水土流失
土壤退化是由气候恶化和干旱引起的,雨水灾害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导致植被缺乏、环境恶化和耕地荒废。如果我们不采取控制,这个地方最终将被浪费。
废墟破坏
未经处理的雨水径流对该地区的长城遗址造成了严重的侵蚀和破坏,干旱的环境导致了长城的侵蚀。如果没有疏通雨水,长城的遗迹就不会存在。
耕地退化
在干旱气候下,作物生长受限,仅使用少量降雨。没有设计,最终会导致耕地的浪费。
人口损失
由于环境恶化,村民选择离家到外地打工,村里留下了大量老人和孩子。年轻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家庭没有保障和发展,最终更多的人选择离开这个地方。
- - 地形 - -
剖面角分析雨水径流情况。当降雨发生时,场地内的雨水会从山上流过荒地的长城,冲过农田,最后冲向人类聚集地。
————降雨指数————
对场地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降雨量进行分季节分析可以看出,场地全年大部分时间干燥,但6、7、8月份集中降雨导致洪水泛滥。
————雨水径流————
相应的雨水径流面积也会随季节变化。从枯水期开始,雨水沿等高线从周围聚集到河道,再回到枯水期,逐渐只沿河道流动,全年循环往复。
————降雨模式————
分析了不同的降雨条件,将场地的降雨模式划分为干旱时、土地水分大量蒸发、强降雨、地表吸收大量水分、局部太阳出现、雨与雨并存三种类型。蒸发。
————工艺流程————
A. 大同东北部多山,气候干燥。唯一的降水导致广泛的径流和恶劣的条件。
B、随着旱雨灾害的加剧,长城遗址遭受雨水侵袭半干旱地区,农田减产,农作物减产,劳动力流失。
C、针对场地内不同特点的区域,我们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D、设计山区季节性水道半干旱地区,有序排水。
E、山中部生态地形设计,使山脚下雨水收集池正常降水。同时,雨量大时,可收集大量雨水,锁住径流。收集的雨水增加了山区土壤的湿度,创造了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
F、雨水截流收集上游,长城不会被疏浚雨水冲刷,也可以用自愈混凝土修补长城裂缝,进而整合长城。
G、在山脚下,我们设计了一个长效蓄水池,用于收集山脚下的雨水,用于生产和生活。
H、通过设计,逐步缓解干旱,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气候,实现良性循环。
——节点设计与模型————
进一步缩小设计尺度,用模型展示和模拟雨水径流格局。
————分解图拆解————
设计所依据的基本方案是将挡土墙与作为设计基本单元的地形相结合,拆解分析。
——形成机制形状生成————
地势平缓的地方,雨水会顺着地表流失,而地势向上的地方,地面会阻碍排水,减缓排水速度。当在地形下挖坑时,雨水会排入坑中,当在坑周围设置屏障时,坑可以成为长期蓄水池。
————单模块————
当雨水冲刷场地时,雨水将储存在蓄水池中。当雨水过去时,土壤水分会逐渐增加,周围的植被可以很好地生长。
————多模块————
考虑到长城,这些单元被放置在一个综合地点进行分析。基础单元是为了减少雨水径流的速度和保护长城而制造的。
————未来发展开发————
在设计的同时,预计5年、20年、50年的规划发展。随着环境的改善,这一地区的植被会越来越丰富,农作物的多样性会增加,劳动力会增加,收入也会增加。